网上有关“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怎么样啊?”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怎么样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一译为《追忆逝水年华》)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着,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 ,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
追忆逝水年华》共7部,15卷,其中包括《在斯旺家那边》(1913) 、《在少女们身旁》(1919)、《盖尔芒特家那边》(1921)、《索多姆与戈摩尔》(1922)和作者死后出版的《女囚》、《女逃亡者》和《重现的时光》。第一部《在斯旺家那边》 ,没有得到文艺界的认可,第二部《在少女们身旁》(1919),获龚古尔文学奖 ,从此名声大振。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那样“规模宏大 ”的作品。小说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富于才华,喜爱文学艺术而又体弱多病的富家子弟 。作品透过主人公的追忆,表现了作者对家庭 、童年和初恋时感情的怀念 ,对庸俗事物的厌恶,同时也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谓“黄金时代”的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种种人情世态。
《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逐渐构思这部小说大致在上世纪末年和本世纪初年。一九○七年他下定决心要创作这部小说,一九○八年他开始动笔 ,到一九二二年他去世前夕,匆匆写完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 。普鲁斯特创作《追忆逝水年华》的十余年间,完全禁闭在斗室中,与世隔绝。他全部精力与时间集中在回忆与写作上 ,毫不关心世事,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它对法国人民生活的强烈影响,在《追忆逝水年华》中几乎毫无反映。这部小说中反映的巴黎是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巴黎 。十九世纪末叶是法兰西资本主义逐渐由垄断资本进入帝国主义的过程。二十世纪初年 ,法国资本主义已经达到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在这时期,法国社会出现了物质生活方面的极大繁荣 。1900年巴黎举办震动全球的“世界博览会” ,就表现出烜赫一时的繁荣景象。凡此种种,都没有引起在斗室中埋头写作的普鲁斯特注意。由此可见,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而言 ,《追忆逝水年华》是十九世纪末年的小说,是反映临近巨大的变革与转折点时刻的法国社会的小说,因此可以说也是一部反映旧时代的小说 。《似水年华》是法国传统小说艺术的最后一颗硕果 ,最后一朵奇葩,最后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追忆是水年华》里面的简介
法国著名传记文学家兼评论家A·莫罗亚在1954年巴黎伽里玛出版社出版的《七星丛书》本的《追忆似水年华》序言中写道:“1900年至1950年这五十年中,除了《追忆似水年华》之外,没有别的值得永志不忘的小说巨著。不仅由于普鲁斯特的作品和巴尔扎克的作品一样篇帙浩繁 ,因为也有人写过十五卷甚至二十卷的巨型小说,而且有时也写得文采动人,然而他们并不给我们发现‘新大陆’或包罗万象的感觉。这些作家满足于挖掘早已为人所知的‘矿脉’ ,而马塞尔·普鲁斯特则发现了新的‘矿藏’ 。 ”这也是强调《追忆似水年华》的艺术优点就在于一个“新”字。然而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不在于单纯的创新,也不在于为创新而创新,更不在于对于传统的优秀艺术传统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从零开始的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灵魂,然而创新绝不是轻而易举的,绝不是盲目的幻想 。《追忆逝水年华》的创新是在传统的优秀艺术基础上的发展。
法国诗人P·瓦莱里和著名评论家、教授A·蒂博岱(1874-1936)都在他们的评论中夸奖《追忆逝水年华》的艺术风格继承了法国文学的优秀传统。
安德烈·纪德和蒂博岱都提到普鲁斯特和十六世纪的伟大散文作家蒙田(1533-1592)在文风的旷达和高雅方面 ,似乎有一脉相承之妙 。还有别的评论家甚至特意提到普鲁斯特受法国著名的回忆录作家圣·西门(1675-1755)的影响。外国作家如毛姆 、弗吉尼亚·伍尔夫、纳博科夫、海明威等都曾高度评价过这部作品。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是法国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最重要的作品《追忆似水年华》共分七卷:《在斯万家那边》 、《在少女们身旁》、《盖尔芒特家那边》、《索多姆和戈摩尔》 、《女囚》、《女逃亡者》和《重现的时光》 。 卷帙繁浩的《追忆似水年华》全部以第一人称“我”的回忆展开 ,回忆者的名字亦叫马塞尔,但它并不表明这部小说是自传体,因为“我 ”只不过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而已 。通过他的回忆,普鲁斯特在小说中描述了大量人物和事件;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回忆”这一独特角度,普鲁斯特在技巧上作了许多崭新的尝试。在巴尔扎克等现实主义作家看来,我们是能够“认识”人物 ,每个人都有其“本质 ”特性,如某人是自私的,某人是伟大的等等 。而在普鲁斯特的这部小说中 ,“我”在追忆往事时,并没有用确定无疑的口气告诉我们某人的本质如何,甚至包括他的女友阿尔贝蒂娜。在普鲁斯特看来 ,只有上帝才能俯视芸芸众生,指出某某的本性,而小说家却没有这一特权。马塞尔的叙述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疑问:阿尔贝蒂娜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她为什么要逃离“我”?这些问题他自己似乎也没有搞明白。因为人性是极其复杂的 ,被分割成许多部分,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面前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形象,但是我们只能认识对方在我面前所展示的那一面,因此不能说出她的本质 ,也不能解释清楚她的每个动作的动机 。 既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握人物的性格,所以普鲁斯特在人物描写上采取了一些特别的技巧。他常常让小说中的不同人物讲述某个人物的所作所为,亦让某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用截然相反的观点讲述另一人物的所作所为 ,这使得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变得空前复杂,但正是这样才符合我们认识复杂人物的实际方式。在现实主义小说中,人物出场时 ,作者常常会给出一些解释性文字,告诉我们他的职业 、性格、年龄、生活背景等 。普鲁斯特却往往在貌似不经意的情况下安排他们的出现,仿佛他们只不过是很次要的人物。但是 ,随着马塞尔的成长,我们将会看到,这些人物在他的世界中越来越重要 ,他们原来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将同马塞尔一道惊奇地发现,人物的形象是不断地“生长 ”着的 。例如,当马塞尔在巴尔贝特的海滨饭店等待祖母 ,无意中在海滩上看到一群美丽的少女,一片眼睛为之一亮的颜色,但是 ,他怎么会想到,其中就有后来成为自己的女友的阿尔贝蒂娜呢?在小说的后几部中,作曲家凡德伊和画家埃尔斯蒂尔都是对马塞尔起了重大影响的人物 ,但是在他的童年岁月,在小说第一部《斯万家那边》,他们已经出现了 ,却只是不为我们注意的“小人物”。等我们发现他的重要性时,才会想起回头打量他们,才能发现作者的精心安排。 马塞尔·普鲁斯特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伟大的作家 。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 ,他同巴尔扎克一样,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一九八七年以来,法国好几家有影响的出版社,竟相重新出版普鲁斯特的名作《追忆似水年华》。 本书以独特的艺术形式 ,表现出文学创作上的新观念和新技巧,小说以追忆的手段,借助超越时空的潜在意识 ,不时交叉地重现已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对故人 、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除的惆怅 。这种写法不仅对当时小说写作的传统模式是一种突破,而且对日后形形色色新小说流派的出现 ,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怎么样啊?”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循桂妥]投稿,不代表祖恩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one-science.com/a/58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祖恩号的签约作者“循桂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怎么样啊?”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怎么样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
文章不错《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怎么样啊?》内容很有帮助